教育部高中美術學科中心-新媒體藝術線上選修課程

很榮幸受邀擔任教育部高中美術學科中心-新媒體藝術線上選修課程的課程講師,我負責講授的單元是:程式設計與動態影音圖像。 分成三週(小單元),以開源程式設計平台:Processing作為教材來操作和練習,這個單元的目標,在於讓學生認識程式設計做為藝術創作工具的邏輯,並介紹相關實例。

Three.js experiments

擅長3D電腦圖形、跨瀏覽器的JavaScript函式庫: Three.js的學習與實驗,除了流暢的3D粒子物理特效以外,我認為尤其在於WebXR的部分很有潛力,目前正學習在Three.js製作出3D空間或情境、放到網路上,再透過無線的Oculus Quest頭戴VR顯示器直接連網體驗。在未來5G網速下,這是最直接且快速的創意分享方式。

第一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01.11)

博士第三年時,回國參與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系主辦的:台灣第一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網址)。我以英文發表了論文:21st Century Wundermaschinen: Mechanical Art Practice in Open Source Culture(pdf),也第一次同時見到國內那麼多學者老師們,深感榮幸。

Fabricating machines for enhancing spirituality ? 機器創造做為靈性提升的可能?

‘…the Renaissance delight in creating deceptive, moving, artificial figures, as if the vanished world of classical antiquity, or Eden itself, could be recre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artifice, engineering, and magic — the three being not always distinguishable’ (Sawday, 2007:189).

文本在數位媒體創作研究中的意涵:一個方法學的探討 | Using Texts in a Creative-production Project: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這篇文章從媒體藝術創作/研究者的角度,談論在數位媒體創作研究中,文本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eduardo-kac-genesis_800x430
「創世紀」(Genesis,1999)  藝術家Eduardo Kac作品

Processing JS

使用Processing js,設計師與創作者就能將創意程式碼直接嵌入在網頁上。 Processing是以Java為基礎的語言,雖然在運算上速度較慢,但具有能在不同平台跟介面上表現的長處,也帶給創作者許多的方便。例如Processing js就能把Processing程式碼直接寫入html代碼裡,讓創作者能夠在任何網頁平台呈現作品。 細節可參考processingjs.org 現在更好的方法是改用p5.js的線上editor寫,然後直接可以embed分享,如下:

新的影像爆發力 | Brand New Image Power

UsingTwitterAndFlickrGeotagstomapTheworld_US01

In this article I try to identify the power of “Data Visualisation” in modern visual culture. By explaining the map of Twitter and Flickr location tags, Edward Tufte’s research and the pictures of Challenger STS 51-L, we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approaches of data visualization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help make right decisions but also to create political and cognitive influences on the viewers.

被強化的眼睛 | Terra Cibus Project

Terra Cibus Project01

Caren Alpert在2011年於紐約James Beard Foundation展出使用掃瞄電子顯微鏡(S.E.M)」拍攝各種食物的計畫。這些作品呈現了食物放大三萬倍後的影像,因被拍攝的食物都須先經過脫水處理,所以現在所見的色彩都是經過後製上色,使影像接近拍攝前的樣貌。(上圖:法國炸洋蔥圈)

資訊視覺化的美感 | 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在網路、遊戲、手機等介面中,我們已習慣用可視、可觸的介面來操控。這些簡易又明瞭的介面實際涵蓋了龐大的資訊,在最短的時間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數據資料並產生判斷。這個LED Talk的短片讓我們知道資訊視覺化如何透過篩選資料、比較資料與呈現資料,成為當代視覺文化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一環。

新媒體:一些問題? | New Media: Some questions?

celebra

許多人選擇從19世紀中葉的攝影術開始談新媒體,也有人較認同1920-1950年間在歐美陸續出現的融合科學技術的藝術型態,認為那才是新媒體藝術的開端,當時的作品如Jean Tinquely在1960年創作的動力雕塑「向紐約致敬」(Homage to New York),被認為具有當代新媒體藝術的雛形與樣貌。這篇文章僅簡述我對新媒體的認識。

新媒體的幾個特質 | New Media: Some thoughts

GeorgeKhut_BrightHearts

當代藝術家所使用的新媒體包含了:數位(網路、互動設計、數位訊號)、光學(雷射、投影)、生物(DNA、生物訊息BioFeedback)、天文、醫療、氣象等科技。若比較上個世紀以前出現的影像媒介,我們很難不發現當代媒介具有令人畏懼的「時效性」,如此短暫的時效性,可能與作品與實用性的距離消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