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概要

這篇文章是寫給自己的,意圖清楚地說出自己的博士研究,為最終論文的修改作準備。

這四年來,我所做的是關於「 以媒體考古來作為藝術實踐方法」的相關問題的探索。這個探索包含了文獻探討、物件分析、歷史回顧和媒體實驗,整體採納了實踐導向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的方法,因為我的研究問題必須經由論述和實踐的相互搭配來回答,因此論文和幾個媒體實驗(作品)之間,又有相互注釋的關係。為了論文的可讀性,以及符合知識傳達的意圖,我必然要區分幾個章節來寫論文:

Background & Motivations 研究背景和動機
研究背景應該說明問題的根源、範圍和先前被研究的程度,特別說明這個研究要處理的研究缺口(research gap)。

在這個章節,我寫為什麼對「 奇觀機器」 的相關問題有興趣?我先寫自己過去的藝術學習背景有從單一媒材的熟練到多元媒材之間實驗探索的傾向,以及對於科學與藝術交匯的興趣,再以一些文獻來寫自己的兩個主要動機:「重思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和「實驗日常電子物件的美學可能」,我的動機應該要能隱約指向研究目標,也就是建立一個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實踐的架構,這包含了為什麼製做?如何製做?如何呈現與互動?會產生什麼意義?

Research Questions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決定了研究者要進行什麼樣的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和目標都是在於回答研究問題。我的研究問題是階段性的三個問題:

1.從一個實踐者的觀點,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古典奇觀機器」?
2.我們能透過對古典奇觀機器的理解,和對於當代數位製造方法的反思,來推測出一個「21世紀的奇觀機器」的實踐架構嗎?
3.透過具體建造出「21世紀的奇觀機器」,我們可以揭示什麼社會文化意涵、潛在的美學和媒體研究傾向?

Aims Objectives 研究宗旨和目標
研究宗旨(aims)是對於研究意圖和渴望結果的宣言(statement),可以說是研究計劃的願景描述,主要寫整體期望和願望:

作為一個藝術實踐者,我的研究宗旨在於建立一個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實踐的架構,而這個架構可以被證明為跨領域的、反思性的、以及多產的,並且在思考21世紀新興的人類與機器的關係中,具有潛在的意涵。

研究目標(objectives)是要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的一個個具體的子目標,通常會作分項說明。每一個分項都應該清楚傳達研究者的意圖:

1. 透過實踐方式來進行奇觀機器的基礎研究(foundation work),藉以產生具體反思和可行實踐方向
2. 透過文獻探討來分析古典奇觀機器和新興的機器製作方法,藉此推測「21世紀的奇觀機器」的實踐架構
3. 透過媒體實驗來實踐上述「21世紀的奇觀機器」的實踐架構
4. 透過展示「21世紀奇觀機器」來得到觀眾回餽與反思
5. 在實踐過程中思考「21世紀奇觀機器」揭示的潛在美學、未來發展與媒體研究傾向,並完成「注釋作品集」(Bowers, 2012)作為論文。

Methodology 方法學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無法使用當時產生問題時的思維模式,來解決問題(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 Albert Einstein.)。

每一個研究,都是一個找尋新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因此,對於每個研究所處理的新問題,當然必須產生一個獨特的、新的方法學。沒有任何通用的法門可以套用在不同的研究上。方法學事關你如何設計一個研究。方法學(methodology)是描述一個研究進行時的概括策略,並且認明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或眾多方法)(methods)。方法學不是在提供解決方案或答案(那是方法在做的事),而是,透過分析和討論,來提供這個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們)和最佳實踐的一個具體的理論基礎。寫方法學時,應該包含對於研究中所使用方法的原理、規則、設定的分析,和清楚說明對於方法的認知。也就是告訴讀者,為什麼你用這些方法來作研究(找答案)?而不是告訴讀者,用這些方法會得到什麼答案?因為如果可以預測答案的話,不就不用做研究了?

我的研究採用了實踐導向的方法學,並採納「注釋作品集」做為論文寫作的風格,主要綜合了四個方法:
1. 脈絡回顧:建造一個實踐架構
2. 媒體考古:挖掘特定媒體的未竟之夢
3. 跨領域的製作:藝術、設計和工程
4. 反思性原型製作

Reflections Through Early Projects 研究初期媒體實踐的反思
在論文的第二章「信息表現和奇觀:研究初期媒體實踐的反思」,我描述我研究初期進行的基礎研究(foundation work),目的在於從研究問題出發,以兩個實踐專題來產生對於研究問題的具體反思和可行的實踐方向,我在這一章最後描述了幾個關於奇觀機器的特定關注問題,反映了研究目標 1。
1. 這個研究應該遠離科學性和解釋性的信息表現方式,而是聚焦在探索替代的經驗上,尤其在於信息如何被產生、收集和表現上
2. 在此研究中,進行信息處理和表現的人造物件被認為具有某種表演性
3. 此研究的媒體實驗所關注的視覺美學,在於產生信息導向和視覺複雜的經驗,並鼓勵觀眾進一步探究
4. 媒體實踐者作為工程師-通靈師-魔術師的認同被認為具有潛力,並且會在接續媒體實踐中實驗
5. 聚焦或是揭示新媒體的技術歷史關係被認為是走向奇觀機器的一條關鍵路途

Literature Reviews: Constructing A Practice Framework 文獻探討:建立實踐架構
在論文的第三章「推測:當代機器原型開發和古典奇觀機器」,我主要在建立一個具體的「21世紀的奇觀機器 」的實踐架構。我首先回顧新興製造文化中的創意機器開發,提出三個實驗性的方向。接著回顧三種古典奇觀機器。並以此兩者來綜合推測出六種當代奇觀機器應俱有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反映了研究目標 2。
1. 具罕見性和精緻工藝打造
2. 信息導向的視覺複雜性
3. 場域特定與表演性設置
4. 擁抱跨領域知識
5. 多種劃時代科技的體現
6. 產生好奇的機器/透過信息處理

Experimental Media Practice & Media Archaeology 實驗性的媒體實踐和媒體考古
在論文的第四章「開發具有對應性的奇觀機器」和第五章「開發具有啟示性的奇觀機器」有相似的架構。這兩章都是描述我探索新興設計實踐如何可能達到第三章所推測的幾點「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過程,可以算是兩個支線的製造過程的記錄,包含設計開發、技術細節、展出、反思,和對於意義的論述。這個過程也反映了我前述的「反思性原型製作」的方法,主要是由一個媒體實驗開始,接著透過觀眾回餽、反思和進一步的文獻探討和媒體考古,來引導至下一個媒體實驗。最後從這個反思性的過程中,理出實踐奇觀機器所揭示的意義。反映了研究目標 3 和 4。

我的論文第四、五章都用以下的章節來寫:
1. 引文
2. 第一個媒體實驗
3. 從媒體實踐導引到媒體考古
4. 透過媒體考古,討論相關的技術歷史的未竟之夢
5. 理出下一步實驗的依據
6. 第二個媒體實驗
7. 意涵與未來發展

前後兩個媒體實驗,也都以同樣的分項來注釋:
1. 目標與發展脈絡
2. 設計、執行與美學
3. 技術細節
4. 觀眾回餽和反思
5. 意涵

在第四章最後,我主要討論:1.「對應媒體」的未來潛力 2.「媒體考古作為創意媒體實踐」的意義
在第五章最後,我主要討論:1.「媒體考古作為推測設計」的意義 2. 當代與古典奇觀機器之間的「矛盾物質性」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討論和結論
在論文的第六章「21世紀奇觀機器的曙光」,我先對前述的研究作一個摘要。再用討論和引用的方式,說出這個實踐研究的具體意義和貢獻,還有對相關領域(創意媒體實踐、人機互動研究)可給出的建言,最後談今後發展的方向。反映了研究目標 5。

我的論文第六章用以下的章節來寫:
1. 工作摘要
2. 回到研究問題
3. 本研究的幾點意義
3.1. 核心文獻回顧和討論
3.2. 給人機互動研究者的建言
3.3  給媒體考古的建言
3.4  給創客文化的建言
3.5  給人機關係哲學的建言
3.6  給精神提升實踐的建言

4. 最後的媒體實踐:時間之花V.2
5. 未來發展